“您看这车间,万锭用工量从200人减到20人,产能反倒提高了20%。”8月12日,在夏邑高新区,河南顺洋新材料生产厂长许伟指着中央控制室的屏幕,语气里满是自豪。屏幕上,几十台纺机的运行数据实时跳动,锭速、断线预警、成品合格率一目了然。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车间的“玄机”藏在空中——原材料与成品运输管道被巧妙地吊装在天花板上,像一条条银色的“血管”,将各环节无缝连接。“这样既省出地面空间,又让材料运输效率提升30%。”许伟说,这套量身定制的智能系统,整合了电子控制、传感器与无线传输技术,从投料到成品包装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在全球第二大帽类生产基地健锋帽业的智能化车间,另一番景象同样令人惊叹。3000余万元改造的2号车间里,AGV智能小车驮着布料灵活穿梭,精准停靠在每台缝纫设备旁。车间负责人白晓笑着说:“以前工人推着物料车来回跑,现在小车自己‘认路’,光这一项每天就能省出200多个工时。”
世界第一缝纫线企业大洋纱线的生产线上,国内领先的涤纶纺纱设备高速运转,其高端缝纫线占据国内高端市场近三成份额;顺洋纺织的车间里,高仿真精纺面料数字技术让传统棉纺品有了“记忆功能”,能随温度变化调节透气性……五洋纺织、世贤纺织、金联发旅用品等企业实施了智能化改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在60%以上。
“不是我们选择创新,是市场逼着我们必须创新。”许伟拿出顺洋新材料的“成绩单”: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GRS全球再生认证的高端涤包涤缝纫线,不仅稳居国内质量前三,还漂洋过海进入韩日、欧美市场。
“车间能有今天的智能化水平,离不开政策的‘东风’。”许伟记得,2023年,企业筹划二期智能车间时,县工信局的工作人员带着《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智能化改造的实施意见》上门,从设备补贴到人才引进,逐项解读政策。如今,车间里80%的设备采用最新技术,20%为定制化智能装备,正是“政策落实进万企”“万人助万企”活动结出的硕果。
在夏邑高新区“1+1+1”网格化服务体系里,每名科级干部对接一个网格,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资金需求,都能通过网格员直达职能部门。“我们的智能管控系统调试时,园区协调了3位省智能制造专家上门指导,前后只花了7天。”益辉织造负责人说,企业主辅机设备全部联网后,订单响应速度提升40%,这背后是园区“人防+物防+技防+数防”融合的服务网络在支撑。
从“中国新兴纺织基地县”到“国家火炬高端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基地”,夏邑的荣誉簿上,每一项称号都印着“创新”二字。正如夏邑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邵明启所说:“过去我们追着技术跑,现在能与国际前沿并跑甚至领跑。与此同时,我们着眼长远,积极做好项目储备,持续完善‘小升规’企业培育库,深挖工业增长点,排查优质企业、项目,培育示范企业,谋划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省级智能工厂等示范试点项目,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增添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