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纺织在线!
关注我们
service@fangzhizaixian.com
全部产品分类
湖州南浔传统蚕桑焕新机
   https://www.fangzhizaixian.com 2025-09-01 14:21:44 来源:南浔区融媒体中心
核心提示:  南浔有4600年的蚕桑历史,辑里村自元末开始养蚕制丝,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养蚕,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养蚕户数在逐年减少,老年蚕农仍是主力军。  菱湖镇射中村云豪家庭农场负责人沈晓龙的选择是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元素开展研学活动的同时,继续推进规模化生产模式。  “小蚕要看护,大蚕只管吃,每天定时喂桑叶就行。”  今年,云豪家庭农场总共帮助当地蚕农接管了20多张春蚕种,已早早完成共育发放到蚕农手里,待到春蚕结茧将陆续进行收购。

  “现在的春蚕已经进入大蚕期,再过几天,将爬到一束束用麦秆扎成的‘山’上吐丝,我们称之为‘上山’。不消几天,‘山’上就会结满蚕茧……”这两天,南浔区南浔镇息塘村村村民王一士又接待了一批前来研学的学生。

  南浔有4600年的蚕桑历史,辑里村自元末开始养蚕制丝,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养蚕,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养蚕户数在逐年减少,老年蚕农仍是主力军。尽管如此,蚕桑生产在南浔区仍然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产业,蚕种饲养量占全市的一半左右。对于蚕桑文化主要发源地的南浔来说,如何焕发蚕桑产业生机活力,是一道必答题。

  土生土长的辑里村村民王一士给出的解法是创办乡村博物馆——辑里湖丝博物馆,将自己30多年间收集的600多件辑里湖丝和丝织工艺品、传统农作工具等物件,以及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实物,一起展示给年轻人看。

  眼下,辑里湖丝博物馆每年都能迎来上万名参观者,他们中有学校学生、外国友人,也有主流媒体,每次王一士都是免费讲解员。“我的心愿是以后辑里村专业化养蚕,培养一批养蚕人,让辑里丝再辉煌一次。”

  菱湖镇射中村云豪家庭农场负责人沈晓龙的选择是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元素开展研学活动的同时,继续推进规模化生产模式。

  “小蚕要看护,大蚕只管吃,每天定时喂桑叶就行。”沈晓龙介绍,小蚕从零龄期到三龄期的10多天时间里,发育速度快、抗病能力弱,要在恒温、恒湿、无菌环境下共育。农场的共育室安装了环境传感器、自动化温控设备等,温度、湿度都由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感应调控,不仅可以提高小蚕整齐度、成活率,也能降低蚕农养殖成本。

  今年,云豪家庭农场总共帮助当地蚕农接管了20多张春蚕种,已早早完成共育发放到蚕农手里,待到春蚕结茧将陆续进行收购。

  练市镇朱家兜村蚕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陶新中则将目光瞄准了桑叶、桑果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该合作社是全市唯一一家桑苗合作社,有着全省先进的新一代良种桑苗繁育基地,其中大十果桑、强桑一号等桑树新品种种植面积多达100多亩,亩产优质桑果达到3000多斤,桑叶也被开发做成了桑叶茶。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该合作社发力桑旅融合业态,把蚕桑基地打造成为新的旅游打卡地,让游桑园、采桑果、品桑茶、体验桑蚕文化成为市民乡村游的新选择。进入5月,基地品种繁多的桑果已吸引了国内各地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如今,古老的蚕桑产业在新发展理念、新技术手段、新融合思路的助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在线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在线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angzhizaixia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

 
纺织在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 |  m.fangzhizaix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