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毕节市织金县茶店乡龙井村桑蚕种植养殖基地,拉、扯、铺……蚕丝在工人手中穿梭,不一会儿,一床蚕丝被就制作完成了。
近年来,龙井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强链延链补链,走“种桑养蚕+加工蚕丝被”的深加工道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基地的订单越多,我们的收入就越高。”村民陈美长期在基地务工,不仅离家近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小孩。
“养的蚕又白又大,白绒密,色如雪,经过鉴定,等级可评定至5A级、6A级,深受市场欢迎。”织金县兴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绍文介绍,该村今年售出蚕茧18吨,收入90多万元,带动222户群众增收,“看到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就知道选对了路。”
2018年,在外承包建筑工程多年的潘绍文回到龙井村,和同村村民王旭一起,探索了解龙井村发展种桑养蚕的可能性。
潘绍文前往广西、浙江一带考察学习:一亩桑树产4000公斤桑叶,能产200公斤蚕茧,产值8000元。
有了底气,潘绍文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种植,邀请专家给村民培训种桑养蚕技术及制作蚕丝被的方法等,桑蚕产业逐渐被村民看好。
“种桑养蚕是好产业,但对群众来说是个新鲜事,需要有人领着干。”潘绍文说。
领着群众干。潘绍文、王旭等15人筹资300万元,成立织金县兴农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在龙井村种下500亩桑树,建起养蚕厂房。
2020年,龙井村种桑养蚕项目得到支持,基地扩种700亩桑树,新修养蚕厂房,规模持续扩大。为打开蚕茧销售市场,潘绍文带着合作社养殖的蚕茧到广西蚕丝生产厂家做推销。由于品质好,厂家爽快签下订单,让村民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随着龙井村蚕桑基地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合作社瞄准商机,投资创办纯手工蚕丝被厂,当年,总产值超150万元。
“合作社为群众提供蚕苗,免费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服务,负责深加工和销售。”潘绍文说,只有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进来,蚕桑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如今,合作社采用“公司+股东+农户”发展模式,村民通过基地务工及入股分红方式增加收入。“通过种桑养蚕,解决了10多名村民的固定务工问题。”潘绍文说。
目前,基地桑叶种植规模1200亩,有蚕房15个、育种中心1个、蚕丝被生产厂房2个。下一步,基地计划将改造桑园,返租给群众,让群众自己管理,合作社负责保底回收,并通过技术培训、农技推广等,促进桑蚕产业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就业,让桑蚕产业成为富农惠民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