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麻感坝村银海丝绸大通蚕桑基地黄泥嘴片区,一间明亮的小蚕共育室内,一台现代化设备稳定运行,嗡嗡作响的传送带精准投下细碎桑叶,温湿度传感器数值在液晶面板上恒定跳动——全省第一台全自动小蚕共育设备正在培育“蚕宝宝”。
“要不你研究个机械要不我回东北”,一句“气话”坚定研发决心
“当初要是不搞研发,我爱人真就回东北了。”站在机器旁,该设备研发人饶升雄笑着回忆道。
2016年,饶升雄和妻子返回家乡仪陇开辟300亩桑园,从事有机蚕桑养殖。在喂养一季蚕茧后,产出效益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人力成本太高。而这个时候妻子也因过度劳累病倒了,“要不你研究个机械,要不我就回东北不搞了”,妻子的一句“气话”坚定了饶升雄的研发决心。
“我学电气自动化出身,又干过汽车维修,就不信搞不定养蚕设备。”饶升雄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韧劲。他翻出尘封的专业课本,把汽车维修中的逻辑变量、机械设计知识搬到蚕房里,白天在蚕房记录数据,晚上对着电脑自学编程、绘图、设计系统。从画第一张设计图到编写第一行程序,从组装第一个零件到搭建第一套控制系统,饶升雄像雕琢艺术品般打磨着全自动养蚕机。
经过不断更新迭代,2024年,全省第一台全自动小蚕共育设备落户嘉陵蚕桑基地。
自动投料,可视化数据采集让全程“看得见、摸得着、可追溯”
如今走进共育室,不再是传统蚕房里穿梭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精准“一键化”管理:自动投料系统控制桑叶供给,温湿度传感器实时显示环境温度,无菌车间杜绝了传统养殖中人工孵化携带的细菌病毒隐患。可视化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控温湿度、流程进度,让养蚕全程“看得见、摸得着、可追溯”。
“以前3个人忙6小时才喂完一批蚕,现在机器20天就能育成4龄蚕,一批最多能养400张。”片区管理人员陈万斌指着育蚕架介绍,目前已使用智能化家蚕养殖设备共育30张小蚕,预计每年能养10批左右,基地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
“目前我们在大通镇已建成核心示范桑园5000余亩,科学栽植嫁接桑苗约375万株,建成9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和一个智能化共育中心,蚕房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国君介绍,去年基地购买安装了全自动小蚕共育设备和省力化蚕悬臂蚕台,还铺设除草地膜,基地机械化设施覆盖率已超九成,较传统模式节省人工一半,蚕茧优质率更是提升到95%以上。
嘉陵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与传统蚕桑产业碰撞出的火花,不仅让“蚕宝宝”们“靠数据吃饭”,更让乡村振兴的丝绸之路越织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