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纺织在线!
关注我们
service@fangzhizaixian.com
全部产品分类
蚕韵千年润阳城 桑拓万里产业兴
   https://www.fangzhizaixian.com 2025-09-05 12:23:10 来源:晋城新闻网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根铸魂,守护蚕桑文化根脉  守遗产,存续文明基因。在保护庙宇遗迹方面,阳城县专人保护润城中庄纳官丝碑、横河茧称碑,重新复修贾寨蚕姑庙等文化遗迹。同时,阳城县精心编纂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系列丛书。  创新赋能,激活蚕桑遗产生命  活政策,创新制度保障。阳城县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方针政策,一手抓蚕桑文化遗产保护,一手抓产业发展。通过举办高规格的全国性行业盛会,阳城蚕桑文化的辐射力与日俱

  朗朗神州,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素有“华北蚕桑第一县”的阳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贯彻农业农村部与山西省关于农耕文明传承创新的战略部署,将蚕桑文化遗产保护置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让千年蚕桑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阳城路径。目前,全县桑园面积3.7万亩,养蚕户9000余户,年养蚕3.58万张,产茧171.5万公斤,蚕茧收入9660万元,蚕桑综合产值5.12亿元。

  固根铸魂,守护蚕桑文化根脉

  守遗产,存续文明基因。阳城县对全县现有的37株古桑树进行挂牌保护,建立专属“身份档案”,并对董封乡岩山村和河北镇西交村5400株树龄超50年的地埂桑也进行了挂牌保护。在保护庙宇遗迹方面,阳城县专人保护润城中庄纳官丝碑、横河茧称碑,重新复修贾寨蚕姑庙等文化遗迹。对芹池镇贾寨村和河北镇坪泉村的蚕姑庙设立了蚕桑文化遗产保护标志,并对其他庙宇中的蚕姑殿进行登记造册、入库管理,由庙宇所在村委设立保管员,确保蚕桑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守技艺,延续匠心文脉。2024年,阳城分别授予在蚕桑行业有独特技艺和丰富经验的延军令、元锁胜、王克芳、刘坤太、孔成社、于石军“蚕桑文化保护传承人”的称号,表彰他们在蚕桑文化保护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鼓励他们将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确保蚕桑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守记忆,传承乡土根魂。阳城县建成了阳城蚕桑文化数展平台,对县域蚕桑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普查,将相关内容收录存档。该平台内容涵盖阳城蚕桑的历史遗迹、传说故事、技艺流程、实物遗存、传统工具、发展历程六大类二十九小类内容,其中拍摄、制作、收录蚕桑文化图片700余张,整理收录蚕桑文化文档400余篇/幅,收录蚕桑文化视频作品3部,收录蚕桑文化书籍3部。同时,阳城县精心编纂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系列丛书。丛书涵盖蚕桑文萃、蚕桑艺境、传典承俗、实物遗存、技艺传承、产业向新六大板块,全景式展现了阳城蚕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

  创新赋能,激活蚕桑遗产生命

  活政策,创新制度保障。阳城县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方针政策,一手抓蚕桑文化遗产保护,一手抓产业发展。2025年正式施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保护管理办法》(试行),这是全省首个专门针对蚕桑文化遗产保护的县级法规性文件。同时,阳城县创新构建“一个政策两项保险”扶持体系,通过《阳城县蚕桑产业扶持办法》《阳城县政策性蚕茧价格保险实施方案》及《阳城县政策性养蚕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县政府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全产业链扶持机制,并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蚕桑专业镇”建设,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活科技,引领产业变革。在原种生产上,阳城县主动与江苏宿迁、陕西安康等地深化种业合作,开展跨区域制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养蚕生产上,引进重庆祥飞公司小蚕、中蚕、大蚕、上蔟“四段式多批次滚动养蚕”智能模式,打破了传统养蚕的季节性和批次限制。更令人振奋的是,成功开展“家蚕小蚕人工饲料育”试验,实现了全年不间断养蚕生产,这一革命性创新改写了北方蚕桑生产传统模式,标志着蚕桑产业从此告别季节性束缚,迈向全天候、工业化生产新阶段。

  活业态,赋能全链增值。目前,阳城县现有蚕桑企业90余家,形成了多元化、复合型的产业矩阵。其中,有禹珈豪、佳美、永丰源缫丝企业3家;禹珈豪、安麒俪、麒瑞等丝绵被加工企业10余家;葚天饮品、巨康源、花烂漫桑葚饮品厂3家;绿源林果、晋岳、桑多乐、晋桑等桑叶茶、桑果干、桑黄等生产企业4家;美丹梦、桑宝丝绸等丝绸服饰生产加工企业不断拓宽茧丝深加工渠道。

  此外,桑枝木耳、桑枝香菇、桑叶茶、桑叶菜、桑叶宴、桑葚酒、桑葚干、蚕蛹食品、蛹虫草、蚕砂枕、桑黄等副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桑葚采摘、林下养殖等休闲观光生态模式逐步推广;蚕桑研学、蚕宝宝领养、蚕桑文创等新业态持续涌现,形成了“茧—丝—茶—果—药—饮—被—服—游”九位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2024年蚕桑综合产值5.12亿元,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融合发展活力。

  跨界融合,拓展蚕桑发展空间

  融文旅,打造体验新地标。阳城县计划投资800万元打造华北蚕桑文化园,以文化生态圈、产业生态圈、产品品鉴圈三大板块为核心,深度融合教育、文旅与产业,构建综合性发展平台。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圆满竣工,建成了包括桑树体验园、蚕种催青室、蚕桑文化传习所、人工饲料养蚕试验基地、孙文龙精神展示区、蚕桑共创基地及蚕桑文化大舞台在内的研学基地。全面展现了蚕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沉浸式的蚕桑文化体验,推动了阳城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融盛会,搭建产业新平台。通过举办高规格的全国性行业盛会,阳城蚕桑文化的辐射力与日俱增。2024年“大地流彩·乡村大讲堂”启动仪式暨华夏桑蚕溯源宣讲活动、全国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会等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全国三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阳城,共商蚕桑发展大计。同时,阳城县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大同专业镇博览会、北京“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等展会活动,全面展示从桑到丝、从吃到用的全产业链产品,既拓展了市场空间,又提升了阳城蚕桑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融城乡,绘就全域新图景。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和中国农业公园建设,阳城县深度挖掘嫘祖养蚕、周穆王桑林观桑和王国光临涧题诗等历史故事,在次营、寺头等蚕桑重点乡镇系统植入蚕桑文化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蚕桑文化景观带。建成了蚕桑主题公园、桑田大道、网红蚕茧桥等特色景观,打造了“四馆一院”蚕宝宝旅行记口袋公园,形成了“一路一带一园多景”的蚕桑文化景观体系。这些创新实践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更让蚕桑文化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赋能城乡发展的特色之路。

  开拓创新,引领蚕桑振兴新路

  拓市场,打造数字新引擎。阳城县积极响应“数商兴农”政策,构建“生产—加工—电商—物流”一体化数字生态,形成从线上到线下、从服务到管控、从生产到销售的智能体系,实现了传统蚕业向文旅融合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为蚕桑产业插上了“e”时代的翅膀。目前,寺头乡已建成2500平方米的乡村e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6000立方米的冷链仓储、300平方米农特产品展示中心、150平方米电商达人孵化中心以及14个物流配送点,电商企业有11家,累计发布蚕桑视频1.6万条,总播放量1650万次,网络零售额1.2亿元,吸纳就业321人。

  拓品牌,叫响特色金招牌。阳城县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心”“蚕桑i阳城”两个商标,并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统一了品牌,构建起涵盖商标注册、侵权防范、权益维护等多维度的品牌保护体系,为阳城蚕桑产业的品牌化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拓模式,培育融合新路径。阳城县积极探索“互联网+文旅+体验+消费”的现代运营模式,通过文旅节、采摘节、研学体验、文创赛事等多元载体,推动蚕桑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康养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了“禹珈豪蚕桑研学馆”“寺头蚕桑生态体验园”“次营蚕桑博物馆”等一批特色融合示范项目,形成了“一乡一特色、一园一主题”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阳城路径。

  阳城,这座承载着千年蚕桑文化的古老县城,通过“守、活、融、拓”四维发力,实现了蚕桑文化从单一保护到创新发展的华丽蜕变,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特色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在线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在线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angzhizaixia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

 
纺织在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 |  m.fangzhizaixian.com